跳到主要內容

【雞蛋、牛奶沒有你想的那麼「素」】

 

【全素】紅豆卡士達車輪餅 (今川燒・大判燒)|充滿嚼勁的外皮 紅豆卡士達的絕配美味!|How to make Vegan Imagawayaki...

 

為什麼不應該吃蛋奶與使用動物製品Why Shouldn't We Eat Dairy Products, Eggs, and Use Anima...

 

一杯牛奶的代價 | 繁中字幕 英文配音 The Price of Milk | Dairy: Separation of a Cow and H...

 

艾娃的故事:蛋雞的一生 | Ava's Story: My Life as an Egg-Laying Hen

 

從牠們的眼看世界:小雞新生的第一天竟是如此可怕

 政大動物之生 Life For Animals

【雞蛋、牛奶沒有你想的那麼「素」】


有些人以及許多佛教徒都食用「蛋與奶」而不吃肉,並以為這樣比較慈悲,故稱之為「蛋奶素」,在此我希望能以慈悲為基礎,重新確認「蛋與奶」是否真的是「素食」。
在開始描述乳牛與蛋雞的處境以前,我想先來談談「慈悲心」。根據我在各佛教辭典以及文獻中的搜尋,我發現「慈心」與「悲心」分別代表著不同的意義,「慈心」指的是「對一切眾生不起憤怒、傷害之心,反之希望能利益他們,使其具備快樂的心」;而「悲心」是「不願一切眾生受苦並希望能救濟處於痛苦之中的眾生的心」。

而為什麼我說蛋與奶,不該是提倡不殺生、富有慈悲心的人的食物?

※牛奶背後的殘酷

從牛奶說起好了。乳牛跟人類一樣,需要懷孕才能產乳、才能被擠乳,而正是這個過程被人類所利用。現代的酪農們會以人工授精的方式使乳牛懷孕,其操作方式是將一隻手伸入乳牛的肛門而達到直腸處,另一隻手拿著「精液注射器」並插入乳牛的陰道內,藉由兩手配合的方式將精液注入乳牛的子宮內使其受孕。受孕後的乳牛在約10個月後會生下小牛,所生下的小牛中當然會有不被酪農需要的公牛,而這些公牛很快的會被送往屠宰場,並成為人們口中的小牛肉。而生下的女牛(未曾生育的母牛),則會重複母親的命運。另外,值得注意的是—辛苦懷胎9個月的乳牛母親,幾乎沒有時間與機會與其所生的小牛相處,因為酪農會在小牛出生後不久就將他們帶離母親身邊。
而母親的命運是什麼呢?不停的懷孕、生小孩,然後被屠宰。在生下小牛後的6到10週內,乳牛會再度被人工授精而懷孕,以維持一年生一胎的高效率。在生產過後,乳牛會被持續擠乳305天,直到再次生產前的60天。相信有生過小孩的母親都知道,脹乳是很不舒服的事,要不是為了小孩,應該不會有人天天擠乳以讓自己處於脹乳狀態吧?對乳牛而言,脹乳更不舒服,因為他們是千年來被人類育種來「分泌乳汁」的物種,產乳量之高,只要酪農一個不經意,沒有為乳牛擠乳,很可能就會罹患「乳腺炎」。
在重複懷孕、分娩約4~6次後,乳牛的產乳效率會下降,不再符合酪農重視利益的考量,所以會被賣掉並被屠宰,在台灣,乳牛被淘汰的平均年齡大約是6歲,而若不被人類利用與殺害,他們甚至可以活超過20歲。
總結而言,乳牛的一生就是不停的懷孕、生小孩、泌乳、被擠乳,而在被人類榨乾的最後被殺害而早夭。
以上大致說明了生產乳製品的殘忍過程,其實若要細說的話,可以另成一篇長文。接著,說說為什麼雞蛋也不是慈悲的產物。

※雞蛋只是細胞,沒有殺生?

跟酪農業一樣,蛋業者也只需要「母雞」,因為只有母雞會下蛋,而同樣的,仍會有公雞在這個產業中被生下,也同樣的,他們會面臨「出生即死亡」的悲劇—在小雞破殼而出的幾個小時內,蛋業者就會對他們進行性別的挑選,連毛都還沒乾透的小公雞,在此時就會面臨他們生命的終點,常見的終結他們生命的方式有「集體丟入麻布袋使之窒息而死」、「丟進煤氣室使之窒息而死」甚至「丟進絞肉機摧殘致死」。這很悲慘嗎?很悲慘,但母雞所面臨的命運比起他們更為殘酷。

※剪喙,而且沒有麻醉

由於蛋雞是具有階級性的群體動物,所以彼此間會打架以確立彼此間的位階,也因此相對的會減少吃飼料的時間,而當然這並不為多數的蛋業者所樂見,故蛋雞們會被施以「剪喙」。「剪喙機」以每分鐘15隻的速度剪去雞隻的喙,而其實這對雞而言是很痛苦的事,因為雞隻的喙部,有許多的感覺神經。此外,剪喙有其失敗率,被剪喙失敗的雞,盡其一生都會有進食困難的問題,甚至會因傷口旁長出神經瘤而一輩子承受難忍的痛苦。

※不見天日、狹小、惡劣的生活空間與環境

大部分的蛋雞都會被集體的飼養在十分狹小的籠子中,根據「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的調查資料,台灣有90%以上的雞蛋都來自於「格子籠」,平均一隻雞只能分配到一張A4大小的生存面積,而這就是蛋雞們短短約2年生命中大部分時間所能擁有的空間。另外,有許多蛋雞的腳會因長時間站立於一格一格的鐵籠之上而變形,且不會有獸醫來為醫治他們。

※人為饑荒:強制換羽

雞開始能夠產蛋約8個月後,其產蛋效率就會下降,不符合雞蛋業者的利益,故業者們會以不同的模式斷絕對母雞水、糧食與陽光的供應,以誘發其體內激素之變化達到換羽的效果。換羽後的兩個月,雞隻的產蛋量會達另一個高峰,直到約兩歲其產蛋效率正式衰退,就會不再被業者需要,面臨被屠宰的命運,而一隻沒有被人類當成「產蛋器」的雞,在正常情況下可以活到約6~8歲。
在強制換羽的過程中,雞隻的體重會下降約30%,有些身體較差的雞會因身體無法適應劇烈的改變及痛苦而死亡,這聽起來悲哀,但這正是業者藉以淘汰「不良母雞」的做法。

※面對蛋奶的殘酷,我們能做些什麼?

了解並接受以上關於雞蛋與牛奶的事實後,我們可以知道,雞蛋與牛奶的生產,不是沒有殺戮與傷害的,事實是:雞蛋跟牛奶的生產不只會殺害動物,更會給他們帶來許多難以忍受且不必要的痛苦—小公雞與小公牛被殺、母雞被長時間關在狹小空間、乳牛被迫懷孕生產......。所以如果我們因「慈悲」的因素而「吃蛋奶而不吃肉」,不是自欺欺人就是邏輯不一致,當然也有可能我們就是放不下手中那塊「蛋糕」或是「起司」,但這其實不嚴重,嚴重的是「以為不吃肉就好的心態」,我們只需要漸漸的減少直到戒除對於蛋奶的慾望就好了,我相信願意為了動物戒除肉類的人,一定也有能力可以做到戒除蛋與奶的。其實市面上也逐漸出現了許多蛋與奶的替代品,如純素的起司與蛋糕,甚至荷包蛋,如果我們真的對於蛋、乳製品愛不釋手的話,可以嘗試看看這些選項。
「沒有需求,就不會有供給;沒有買賣就不會有殺害」,我們的每一餐、每一次的點心跟零食,都能夠對於動物有所幫助,即便只是少吃一些肉,一餐不吃蛋餅改吃純素的土司,都能夠減少動物的痛苦,都能夠為世界的改變盡一份心力,既然如此,我們何樂而不為呢?

#讓餐桌遠離殘酷
#每一次消費都是改變世界的力量

 歐盟公布最新食源性疾病報告:病因第一名為吃到不潔雞蛋,兇手就是「沙門氏桿菌」! @ 食力foodNEXT‧食事求實的知識頻道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盡快 vs 儘快 有何差異?

  氣候變遷恐致「斷糧危機」! 全球升溫2°C 這「5種食物」恐絕跡|十點不一樣20210915 “盡快”和“儘快”這兩個詞語在中文中經常被用來表示迅速、快速地完成某件事。雖然這兩者的意思基本相似,但在用法和語境上有些細微的差異: ### 1. **盡快** - **用法**:常用於口語和書面語中,表示希望在最短的時間內完成某項工作或任務。 - **例句**:請你盡快回覆我的郵件。 - **語氣**:語氣較為強烈,強調迅速的需要。 ### 2. **儘快** - **用法**:也是用於口語和書面語,但通常語境上稍微正式一些,或者在某些場合下使用。 - **例句**:希望你能儘快完成這份報告。 - **語氣**:雖然表達的急迫性相似,但語氣上可能會稍顯溫和。 ### 總結 - 兩者在語義上是相通的,都表示希望快速行動的意思。在很多情況下可以互換使用。 - 根據不同的語境和個人習慣,選用其中之一可能會更合適,但一般而言,兩者的差異不會造成理解上的困難。 因此,無論使用“盡快”還是“儘快”,都能有效地傳達出希望迅速完成某事的期望。 「盡快」和「儘快」這兩個詞在現代中文裡,尤其是在台灣的語境下,有以下幾點需要說明: 發音相同 :兩者的注音都是 ㄐㄧㄣˇ ㄎㄨㄞˋ,發音完全一樣。 意思基本相同 :兩者都表示「越快越好」、「及早」、「抓緊時間從速進行」的意思,英文通常都翻成 "as soon as possible" (ASAP)。 細微語感差異 (較少區分) : 盡快 :「盡」有「竭盡」、「用完」的意思,所以「盡快」可以稍微偏向強調「 用最大的努力去達到快速 」,帶有「盡力而為使其快速」的意味。例如:「我們會 盡快 完成維修。」(強調會努力去做) 儘快 :「儘」有「聽任」、「隨意」、「達到最大可能」的意思 (例如:儘管、儘量)。所以「儘快」可以稍微偏向強調「 在客觀條件允許下達到最早的時間點 」,帶有「時間上越早越好」的意味。例如:「請 儘快 回覆。」(強調時間上的迫切性) 實際使用情況 : 在現代漢語的實際應用中, 這種細微的語感差異已經非常模糊,絕大多數情況下兩者可以互換使用,意思完全相同 ,一般人不太會去區分。 無論是在台灣還是中國大陸,兩者都非常常見,都被廣泛接受和理解。 有些字典或語文規範可能會建議使用其中一個 (例如台灣教育部...

佛陀的哲學:「已讀不回」!VS <人力銀行> 企業對求職者:「已讀不回」!求職者:「已讀不回」!

  別反應,才是真修行:為何修行者總選擇沉默?走在人世間的清淨心法 #開悟 #覺醒 #靈性成長   修行的終極心法:學會「別反應」,你將無所不能!你不是痛苦,而是「對痛苦的反應」!解開情緒的終極枷鎖,人生最強心法 #開悟 #覺醒 #靈性成長 這個對比非常有趣,將佛陀的哲學和現代社會中的人力銀行(或企業對求職者)的「已讀不回」進行比較。 佛陀的哲學: 佛陀的教導強調放下執著,解脫苦難。在這裡,「已讀不回」可能象徵著對於世俗欲望的超越。當佛陀說「已讀不回」,他可能在告訴人們,當我們遇到外界的困擾或信息(無論是來自他人的評價、期望,還是無盡的需求),最好的方式是不要過度反應,而是學會保持冷靜,處於無執著的狀態。這樣,我們不會被外界的反應或行為所束縛,從而找到內心的平靜與自由。 企業對求職者的「已讀不回」: 當企業在求職過程中「已讀不回」,這反映了當今職場中一些不夠人性化或不尊重求職者的現象。很多求職者在發送了大量的求職申請後,可能會遇到企業不回應的情況,這讓求職者感到沮喪或困惑。在這種情況下,「已讀不回」可能代表的是企業對求職者的冷漠,缺乏溝通和尊重,甚至讓人懷疑自己是否被忽略或放置在無關緊要的位置。 求職者的「已讀不回」: 求職者反過來也可能在某些情況下選擇「已讀不回」。這可能是因為他們從企業那裡感受到了不公平對待、疲憊或失望,因此選擇以相同的方式回應。這是一種回應冷漠和無力感的反抗,表現為一種非積極的防禦方式。求職者也許感到自己已經付出了很多努力,但卻沒有得到應有的回應或尊重。 總結來說,這三者之間的「已讀不回」有著不同的含義與層次。佛陀的教導是在倡導內心的平靜與超越,對外界反應保持冷靜。而在現代社會中,企業和求職者之間的「已讀不回」則更多反映了冷漠與缺乏尊重,這往往加劇了雙方的疏離感與無力感。 ## 佛陀的哲學與求職者的「已讀不回」現象 在當今求職市場中,「已讀不回」的情況常常讓求職者感到困惑和沮喪。這種現象不僅反映了求職者與企業之間的溝通問題,也可以從佛陀的哲學中找到一些啟示。 **佛陀的哲學觀點** 佛陀的教導強調理解和接受現實,並且認識到許多情況是超出我們控制範圍的。這種思維方式可以幫助求職者在面對「已讀不回」的情況時,保持冷靜和理智。佛陀提到,痛苦源於對事物的執著,當求職者過於焦慮於未來的工作機會時,可能會加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