氫離子濃度指數,也稱pH值、酸鹼值,是溶液中氫離子活度的一種標度,也就是通常意義上溶液酸鹼程度的衡量標準。這個概念是1909年由丹麥生物化學家SorenPeterLauritzSorensen提出。p代表德語Potenz,意思是力量或濃度,H代表氫離子(H+)。有時候pH也被寫為拉丁文形式的pondushydrogenii。通常情況下(25℃、298K左右),當pH大於7的時候,溶液呈鹼性,當pH小於7的時候,溶液呈酸性,當pH=7的時候,溶液為中性。pH值允許小於0,如鹽酸(10M)的pH為-1.
其中[H+]指的是溶液中氫離子的活度(有時也被寫為[H3O+],水合氫離子活度),單位為摩爾/升,在稀溶液中,氫離子活度約等於氫離子的濃度,可以用氫離子濃度來進行近似計算。
在標準溫度和壓力下,pH=7的水溶液(如:純水)為中性,這是因為水在標準溫度和壓力下自然電離出的氫離子和氫氧根離子濃度的乘積(水的離子積常數)始終是1×10-14,且兩種離子的濃度都是1×10-7mol/L。pH值小於7說明H+的濃度大於OH-的濃度,故溶液酸性強,而pH值大於7則說明H+的濃度小於OH-的濃度,故溶液鹼性強。所以pH值愈小,溶液的酸性愈強;pH愈大,溶液的鹼性也就愈強。
在非水溶液或非標準溫度和壓力的條件下,pH=7可能並不代表溶液呈中性,這需要通過計算該溶劑在這種條件下的電離常數來決定pH為中性的值。如373K(100℃)的溫度下,pH=6為中性溶液。
氣泡大小為0.1毫米,所以名稱應該是「毫氣泡」(毫是10的負3次方),而不是「微氣泡」(微是10的負6次方)
人們發現,水不僅能解渴,還能保健和治病。組成水的氫和氧都是生命的重要元素。大善若水,氫氧成之。水為生命之母,氫為生命之父! 2007年,日本醫科大學的太田成男教授的重大發現:氫氣可以選擇性地中和氧自由基。氫分子有很強的抗氧化的作用,對自由基的離子有清除的作用;含氫水中的「水」,不是普通的水,而是經過高科技處理的小分子團六角水。小分子團六角水在人體中的吸收速率是普通水的4倍。含氫水30秒進入血液、1分鐘進入細胞、30分鐘完全吸收。自由基是百病之源,很多難以根治的慢性病都是由惡性自由基引起的,而氫分子居然具有超過維生素C,胡蘿蔔,卵磷脂等所有人類已知抗氧化物的生物抗氧化性。氫氣還在解決慢性疾病中將發揮的獨特的作用,其市場規模不可限量。
二十世紀初期,地球大氣中正負離子的比例為 1:1.2 ,而現代地球大氣中正負離子的比例為 1.2:1。
離子是指原子或原子基團失去或得到一個或幾個電子而形成的帶電荷的個子。得失電子的過程稱為電離,電離過程的能量變化可以用電離能來衡量。
在化學反應中,通常是金屬元素原子失去最外層電子,非金屬原子得到電子,從而使參加反應的原子或原子團帶上電荷。帶正電荷的原子叫做陽離子,帶負電荷的原子叫做陰離子。通過陰、陽離子由於靜電作用結合而形成不帶電性的化合物,叫做離子化合物。
與分子、原子一樣,離子也是構成物質的基本個子。如氯化鈉就是由氯離子和鈉離子構成的。
原子量(atomic mass),也稱原子質量或相對原子質量,符號ma,是指單一原子的質量,其單位為原子質量單位(符號u或Da,以往曾用amu) ,定義為一個碳12原子靜止質量的1?12。原子質量以質子和中子的質量為主,元素的原子量幾近等於其質量數。
若將原子量除以原子質量單位,會得到一個無因次量,這個無因次量稱為「相對同位素質量」(relative isotopic mass)。因此碳12的原子量是12u或是12 Da,而一個碳12原子的相對同位素質量就是12。
只有小離子、或稱之為小離子團才能進入生物體。負離子在不同的環境下存在的「壽命」不等。在潔凈空氣中,負離子的壽命有幾分鐘,而在灰塵多的環境中僅有幾秒鐘。
「負離子」氣體分子,在自然界中是不能穩定存在的。帶電的離子,壽命都很短暫,大約能存在百萬分之一秒;一旦去掉電離源,電子的密度降低,氣體很快就會失去電子,回到不帶電的狀態。將物質放置在室外(光觸媒)接觸氧的狀態下氧循環大氣壓力使溫度上升而自然形成「空氣的電離」排序,推動循環而隨著時間不斷聚集能量和增加密度「分子的運動」和逐漸形成離子化的狀態。
負離子對正離子的中和作用,可以產生除臭、除塵、防腐、抗菌、保鮮、煙霧和甲醛的分解、空氣凈化的效果。
正常情況下人體細胞內電荷傾向於負電位,尤其是血液中紅細胞、白細胞等所帶電荷均為負電荷,根據「異性相吸,同性相斥」的原理細胞之間互相排斥,從而使得人體血液中的細胞始終處於懸浮相離狀態從而保持正常流動。一旦體內血液中正電荷增加就會導致細胞凝聚成團形成血沉。而吸入空氣負離子能使機體內的負電荷增加,而負電荷的增加可促進體內的某些物理特性恢復正常。負電荷還可以對細胞色素氧化?起直接作用,從而增強血液的氧化和調節新陳代謝活動並維持正常的酸鹼平衡,所以空氣中帶負電荷的離子對造血功能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氫原子最早在宇宙復合階段出現並遍布全宇宙。在標準溫度和壓力之下,氫形成雙原子分子(分子式為H2),呈無色、無臭、無味非金屬氣體,不具毒性,高度易燃。氫很容易和大部份非金屬元素形成共價鍵,所以地球上大部份的氫都以分子的形態存在,比如水和有機化合物等。氫在酸鹼反應中尤其重要,因為在這類反應中各種分子須互相交換質子。在離子化合物中,氫原子可以獲得一個電子成為氫陰離子(H?),或失去一個電子成為氫陽離子(H+)。雖然在一般寫法中,氫陽離子就是質子,但在實際化合物中,氫陽離子的實際結構是更為複雜的。氫原子是唯一一個有薛丁格方程式解析解的原子,所以對氫原子模型的研究在量子力學的發展過程中起到了關鍵的作用。
16世紀,人們通過混合金屬和強酸,首次製備出氫氣。1766至1781年,亨利·卡文迪什第一次發現氫氣是一種獨立的物質[8],燃燒後會產生水。安東萬-羅倫·德·拉瓦節根據這一性質,將其命名為「Hydrogen」,在希臘文中意為「生成水的物質」。19世紀50年代,英國醫生合信編寫《博物新編》(1855年)時,把元素名翻譯為「輕氣」,成為今天中文「氫」字的來源。
能量分子(ATP及NADPH) 光合作用光反應. 「能」指的是做功的能力,自然界中容易觀察到的有「光能」,「電能」,「熱能」,「動能」而生物細胞最常利用的則是「化學能」。
其中[H+]指的是溶液中氫離子的活度(有時也被寫為[H3O+],水合氫離子活度),單位為摩爾/升,在稀溶液中,氫離子活度約等於氫離子的濃度,可以用氫離子濃度來進行近似計算。
在標準溫度和壓力下,pH=7的水溶液(如:純水)為中性,這是因為水在標準溫度和壓力下自然電離出的氫離子和氫氧根離子濃度的乘積(水的離子積常數)始終是1×10-14,且兩種離子的濃度都是1×10-7mol/L。pH值小於7說明H+的濃度大於OH-的濃度,故溶液酸性強,而pH值大於7則說明H+的濃度小於OH-的濃度,故溶液鹼性強。所以pH值愈小,溶液的酸性愈強;pH愈大,溶液的鹼性也就愈強。
在非水溶液或非標準溫度和壓力的條件下,pH=7可能並不代表溶液呈中性,這需要通過計算該溶劑在這種條件下的電離常數來決定pH為中性的值。如373K(100℃)的溫度下,pH=6為中性溶液。
氣泡大小為0.1毫米,所以名稱應該是「毫氣泡」(毫是10的負3次方),而不是「微氣泡」(微是10的負6次方)
人們發現,水不僅能解渴,還能保健和治病。組成水的氫和氧都是生命的重要元素。大善若水,氫氧成之。水為生命之母,氫為生命之父! 2007年,日本醫科大學的太田成男教授的重大發現:氫氣可以選擇性地中和氧自由基。氫分子有很強的抗氧化的作用,對自由基的離子有清除的作用;含氫水中的「水」,不是普通的水,而是經過高科技處理的小分子團六角水。小分子團六角水在人體中的吸收速率是普通水的4倍。含氫水30秒進入血液、1分鐘進入細胞、30分鐘完全吸收。自由基是百病之源,很多難以根治的慢性病都是由惡性自由基引起的,而氫分子居然具有超過維生素C,胡蘿蔔,卵磷脂等所有人類已知抗氧化物的生物抗氧化性。氫氣還在解決慢性疾病中將發揮的獨特的作用,其市場規模不可限量。
二十世紀初期,地球大氣中正負離子的比例為 1:1.2 ,而現代地球大氣中正負離子的比例為 1.2:1。
離子是指原子或原子基團失去或得到一個或幾個電子而形成的帶電荷的個子。得失電子的過程稱為電離,電離過程的能量變化可以用電離能來衡量。
在化學反應中,通常是金屬元素原子失去最外層電子,非金屬原子得到電子,從而使參加反應的原子或原子團帶上電荷。帶正電荷的原子叫做陽離子,帶負電荷的原子叫做陰離子。通過陰、陽離子由於靜電作用結合而形成不帶電性的化合物,叫做離子化合物。
與分子、原子一樣,離子也是構成物質的基本個子。如氯化鈉就是由氯離子和鈉離子構成的。
原子量(atomic mass),也稱原子質量或相對原子質量,符號ma,是指單一原子的質量,其單位為原子質量單位(符號u或Da,以往曾用amu) ,定義為一個碳12原子靜止質量的1?12。原子質量以質子和中子的質量為主,元素的原子量幾近等於其質量數。
若將原子量除以原子質量單位,會得到一個無因次量,這個無因次量稱為「相對同位素質量」(relative isotopic mass)。因此碳12的原子量是12u或是12 Da,而一個碳12原子的相對同位素質量就是12。
只有小離子、或稱之為小離子團才能進入生物體。負離子在不同的環境下存在的「壽命」不等。在潔凈空氣中,負離子的壽命有幾分鐘,而在灰塵多的環境中僅有幾秒鐘。
「負離子」氣體分子,在自然界中是不能穩定存在的。帶電的離子,壽命都很短暫,大約能存在百萬分之一秒;一旦去掉電離源,電子的密度降低,氣體很快就會失去電子,回到不帶電的狀態。將物質放置在室外(光觸媒)接觸氧的狀態下氧循環大氣壓力使溫度上升而自然形成「空氣的電離」排序,推動循環而隨著時間不斷聚集能量和增加密度「分子的運動」和逐漸形成離子化的狀態。
負離子對正離子的中和作用,可以產生除臭、除塵、防腐、抗菌、保鮮、煙霧和甲醛的分解、空氣凈化的效果。
正常情況下人體細胞內電荷傾向於負電位,尤其是血液中紅細胞、白細胞等所帶電荷均為負電荷,根據「異性相吸,同性相斥」的原理細胞之間互相排斥,從而使得人體血液中的細胞始終處於懸浮相離狀態從而保持正常流動。一旦體內血液中正電荷增加就會導致細胞凝聚成團形成血沉。而吸入空氣負離子能使機體內的負電荷增加,而負電荷的增加可促進體內的某些物理特性恢復正常。負電荷還可以對細胞色素氧化?起直接作用,從而增強血液的氧化和調節新陳代謝活動並維持正常的酸鹼平衡,所以空氣中帶負電荷的離子對造血功能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氫原子最早在宇宙復合階段出現並遍布全宇宙。在標準溫度和壓力之下,氫形成雙原子分子(分子式為H2),呈無色、無臭、無味非金屬氣體,不具毒性,高度易燃。氫很容易和大部份非金屬元素形成共價鍵,所以地球上大部份的氫都以分子的形態存在,比如水和有機化合物等。氫在酸鹼反應中尤其重要,因為在這類反應中各種分子須互相交換質子。在離子化合物中,氫原子可以獲得一個電子成為氫陰離子(H?),或失去一個電子成為氫陽離子(H+)。雖然在一般寫法中,氫陽離子就是質子,但在實際化合物中,氫陽離子的實際結構是更為複雜的。氫原子是唯一一個有薛丁格方程式解析解的原子,所以對氫原子模型的研究在量子力學的發展過程中起到了關鍵的作用。
16世紀,人們通過混合金屬和強酸,首次製備出氫氣。1766至1781年,亨利·卡文迪什第一次發現氫氣是一種獨立的物質[8],燃燒後會產生水。安東萬-羅倫·德·拉瓦節根據這一性質,將其命名為「Hydrogen」,在希臘文中意為「生成水的物質」。19世紀50年代,英國醫生合信編寫《博物新編》(1855年)時,把元素名翻譯為「輕氣」,成為今天中文「氫」字的來源。
能量分子(ATP及NADPH) 光合作用光反應. 「能」指的是做功的能力,自然界中容易觀察到的有「光能」,「電能」,「熱能」,「動能」而生物細胞最常利用的則是「化學能」。
留言